《古代用银子消费,到底咋找零?》
嘿,咱看古装剧的时候,经常能看到大侠在饭馆吃完饭后,特别霸气地拍下一枚银子,还跟店小二说不用找了。这影视剧中的场面嘛,夸张那是肯定的,不过咱也得想想,在真实的古代,如果用银子消费,到底该咋找零呢?
首先咱得明白一点,古人其实并不常用银子结账。为啥呢?一是因为白银从明朝开始才正式成为流通货币;二是这白银的面值太大啦。咱简单换算一下,一锭元宝通常是五十两银子,一两银子能兑换一千文铜钱。那时候一文铜钱大概能买一个包子,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七八毛钱。这么一算,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跟现在人民币七八百元似的,五十两那可接近四万块钱呢。所以说啊,在古代,元宝主要是用来储藏财富或者进行大宗商品付款的,极少在市面上流通。你想想,花几万块钱吃一顿饭还不用找钱,这人不是疯了嘛。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老百姓用不上银元宝,但碎银子还是挺常见的。只是这些银块大小不一,没个标准,那人们咋交易呢?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他的著作《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、经济和资本主义》中是这么描述的:随身带有钢剪,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绞成大小不等的碎块,每个碎块都得称出重量,买卖双方都用等子。也就是说,......
对不起,会员才可查看!
请返回首页注册登陆后查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