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宋元交替时期最为勇敢的“盗火者”,一位逃离困境的童养媳,巧妙地“偷”得了海南黎族的精湛技艺。她以三锭纺车,有力地打破了麻衣主导的旧时代。当松江的布匹在全球商路上畅行无阻时,欧洲的珍妮纺纱机却还要等上四百年才会问世。这位被正史一度遗忘的杰出人物,正是被誉为“工业之母”的黄道婆。
黄道婆是宋末元初松江府乌泥泾(今上海徐汇区)人。尽管她的生平未被详细记载于《元史》,但在元末的《南村辍耕录》以及《梧溪集》等诸多文献中,都留下了关于她的珍贵记录。
她生活在南宋灭亡、元朝初建的动荡年代,江南地区历经战乱,满目疮痍,经济亟待复苏。那时,棉花种植从海南、福建传入江南,然而由于纺织技术的滞后,棉布难以广泛普及,百姓日常穿着仍以麻布和丝绸为主。
彼时的江南,忽必烈大军南下,临安城危在旦夕。松江河道上,挤满了逃难的漕船。据《宋史·食货志》记载,仅景定年间(1260 - 1264 年),两浙地区的赋税就暴涨了三倍。众多农家少女无奈被典卖为婢。
咸淳元年的一个冬夜,松江府格外寒冷。二十岁的黄道婆蜷缩在芦苇丛中,手脚被冰碴划出一道道血痕。她紧紧裹着单薄的麻衣,将最后半块麦饼塞进嘴里。这是她成为童养媳十二年来,......
对不起,会员才可查看!
请返回首页注册登陆后查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