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所谓“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”,越王勾践忍辱负重,最终重振雄风,使越国登上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位,其典故更是被国人奉为学习的典范。然而,在“卧薪尝胆”的背后,勾践为何会有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”的负面评价?在君子与小人之间,他又存在着哪些争议呢?
春秋时期,楚晋争霸,吴国和越国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。吴王阖闾执政时,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,吴国实力大增,曾给楚国造成巨大威胁。越王允常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,率军攻打吴国,两国矛盾就此激化。
公元前497年,允常病故,其子勾践继任越王之位。吴王阖闾趁机攻打越国,年轻气盛的勾践虽刚刚即位,却毫不胆怯,当即制定了一套极为残忍的作战计划。他组织了一支敢死队,排成三排,呐喊着冲向吴军。就在两军即将短兵相接之时,越军突然停下,第一排敢死队竟在阵前自刎。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吴军不知所措,短暂犹豫后,吴军决定再次进攻,可越军的第二排敢死队同样挥剑自刎。接二连三的自杀行为,让吴军将士们疑惑不解,众人纷纷围观议论。此时,勾践早已派出骑兵绕到吴军后方,趁其注意力全在敢死队身上时发动突袭。毫无防备的吴军遭遇重创,吴王阖闾也被斩掉脚趾,最终因伤势过重撤兵离世,其子夫差继承了吴王之......
对不起,会员才可查看!
请返回首页注册登陆后查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