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国的崛起,商鞅变法功不可没。然而,商鞅在变法成功后,却落得个功成身死的下场,甚至还被以谋逆之罪,惨遭车裂酷刑。那么,历史上的商鞅为何结局如此悲惨?他又是否真有不臣之心、造反之事呢?
在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之后,年轻的商鞅深受影响,对刑名法令之学极为痴迷。于是,他特意前往最先变法的魏国求学,并得到了魏国公叔痤的高度赏识,被任命为中庶子。公叔痤深知,若魏王重用商鞅,凭借其才华,必能让魏国再度强盛;可若他转投他国,日后必将成为魏国的心腹大患。无奈魏惠王不听从公叔痤的临终遗言,既不重用商鞅,也不将其除掉。
当时,秦国的秦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目标,在国内颁布了“求贤令”。公叔痤去世后,商鞅便投奔了秦国。他凭借透彻的分析,赢得了秦孝公的支持。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,商鞅先后两次推行变法改革。这两次变法成效显著,秦国的整体实力迅速提升,不仅收复了曾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,还占领了魏国的安邑和固阳。
然而,秦孝公去世后,商鞅却起兵谋逆,最终兵败战死,还遭受了车裂之刑。一些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,一听到“造反”,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不臣之心的体现,觉得商鞅死有余辜。虽然史书明确记载商鞅发动邑兵......
对不起,会员才可查看!
请返回首页注册登陆后查看!